1. 首页
  2. 观点

理性认识区块链 三个案例看区块链如何应用

      2018年6月,苹果联合创始人、著名的比特币投资者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表示,围绕区块链的炒作很像本世纪初网络泡沫时期的情形,当时许诺在互联网从事改变生活业务的公司很大一部分迅速破产了。但他同时表示,区块链技术有现实的应用潜力,但像互联网一样,要符合早期炒作的期望需要更长时间。

2018年6月,苹果联合创始人、著名的比特币投资者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表示,围绕区块链的炒作很像本世纪初网络泡沫时期的情形,当时许诺在互联网从事改变生活业务的公司很大一部分迅速破产了。但他同时表示,区块链技术有现实的应用潜力,但像互联网一样,要符合早期炒作的期望需要更长时间。

区块链一词最早出自于比特币白皮书,被定义为“用于记录比特币交易账目历史的数据结构。”直白一点来说,就是区块链最初发明出来是作为记录、储存比特币交易信息的“账本”(数据库),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反过来,比特币就相当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而且目前来看也是最为成熟的一个应用。

理性认识区块链 三个案例看区块链如何应用

而区块链也并非是单纯的一项新技术,而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一组计算机技术的重新组合和创新应用。其中的每个单项技术都不是具有革命性的新技术,但它们互相组合在一起,成为“区块链系统”这个有机的整体,焕发出惊人的能力,发挥出这些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优势:多中心不依赖中介、提升多方信任、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可审计等。

理性认识区块链 三个案例看区块链如何应用

因此,区块链技术虽常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相伴相生,但如果将区块链与数字货币直接划等号就是完全的误读。

高层提出“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其传递的信号,绝对不在于概念炒作,或支持所谓的区块链虚拟货币,而是为央行推出法定数字货币(DCEP)铺垫,更是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在上周末的《央视财经评论》节目中,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主任刘晓蕾警告:区块链的应用不是炒币。周一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文章称,“区块链未来已来,但也要保持理性。区块链技术与加密货币相伴而生,但区块链技术创新不等于炒作虚拟货币,应防止那种利用区块链发行虚拟货币、炒作空气币等行为。”

不可否认,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技术目前最为成熟的应用场景。但无论中本聪的比特币、还是Facebook的Libra天秤币,一定程度上都对央行既有货币体系产生冲击,全球多个国家政府不予认可。而打着区块链旗号的空气币非法集资、资金盘骗局等乱象更是各国监管打击的对象。对投资者而言,政策风险是任何投资第一要考虑的因素,过多参与数字货币交易并不是理性的投资行为。正如巴菲特也并不看好数字货币的前景,“几乎可以肯定它们最终将以悲剧告终”。

区块链技术回归实体、落地真实的应用场景,才是政府希望引导的方向,也是从事区块链项目企业、相关投资资金的理性选择。区块链技术,与云计算、物联网一样,会是一个长达数年的热门投资方向,作为投资者,需要对区块链技术和它的应用前景有客观理性的认识,才能避免被短期概念性炒作、甚至假借区块链之名的种种骗局所迷惑。

工信部牵头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中,列举了区块链技术的几大行业应用场景,包括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文化娱乐、智能制造、社会公益、教育服务等。其中,在金融服务业的应用相对成熟,其他行业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理性认识区块链 三个案例看区块链如何应用

本文介绍三个案例,期望能使大家对区块链的应用,及相关项目落地现状有个感性认识。

1/ 跨境支付

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包括两类:

(1)基于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

将数字货币作为跨境支付中不同货币的交易媒介,理论上做到任意两种货币间的无缝、快速兑换。

比如Facebook的Libra天秤币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跨境转账支付。此时,天秤币作为一种桥梁货币,是各类法定货币之间兑换的中间品,在进行跨境汇兑时先将法定货币转为天秤币,再由天秤币转为目标法定货币。

天秤币以一篮子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作为储备资产,同时采用100%保证金,期望起到币值稳定作用、实现跨境自由流动。

但该种模式最大的应用障碍就是监管,需要得到各国央行的认可,而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印度等都对持谨慎甚至负面态度。

黄奇帆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演讲称:不相信libra会成功。在数字时代,有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发行比特币、Libra挑战主权货币,这种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货币脱离了主权信用,发行基础无法保证,币值无法稳定,难以真正形成社会财富。

(2)将区块链技术视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

将区块链技术作为“接口技术”优化跨境汇款业务,即跨境汇款中的多方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汇款报文传递给各个参与方,从而实现多方协同信息处理,将原本机构间的串行处理并行化,提高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这种场景下区块链系统仅承担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传输媒介,实际账务处理依然在跨国商业银行内部或银行间完成。即区块链技术只优化信息流传输,不涉及资金流与价值的传输。

传统跨境支付与区块链+支付的区别好比电流的串联和并联。传统的跨境支付就是串联,一个业务节点确认后再传递给下一个节点。引入区块链技术后可变成并联,汇款申请一旦发出,所有参与节点同时收到消息进行确认,与传统跨境支付相比,审核步骤减少,支付速度提高。

理性认识区块链 三个案例看区块链如何应用

该类项目在业界并不少见,2017年落地的国内项目有:招商银行(35.620, 0.12, 0.34%)与香港永隆银行之间的直联支付业务、中国银行(3.680, -0.02, -0.54%)与中国银联之间的跨境金融服务平台。

案例:2018年6月25日,蚂蚁金服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在香港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港版支付宝AlipayHK,向菲律宾钱包Gcash直接汇款,发布会现场演示完成第一笔汇款,耗时仅3秒。

蚂蚁金服并未披露更为详细的技术细节,业内人士猜测最优技术方案如下:

理性认识区块链 三个案例看区块链如何应用

由蚂蚁金服AlipayHK、Gcash、渣打银行以及香港、新加坡两地金管局五方组成一个联盟链,并且AlipayHK和Gcash均需要在渣打银行开设准备金账户并保证充足的头寸。业务流程如下:

步骤1:当有一笔款项汇出的时,汇出机构AlipayHK将汇款信息放到区块链上,生成第一个区块;

步骤2:监管机构进行合规检查,修改合规检查状态,生成第二个区块;

步骤3:渣打银行进行本贷本账务处理(汇出机构到汇入机构的对公账户),成功后将交易成功的信息上传区块链,生成第三个区块;

步骤4:收款方Gcash查看区块链记录,显示已成功后修改收款方钱包余额,完成汇款操作。

假设每个区块生成时间为1秒,则交易时间正好为3秒。

区块链对跨境支付的流程优化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区块链技术本身难度并不大,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使参与各方达成共识,构建起这个联盟链,即区块链的“共识机制”。首先,进行跨境支付业务,要解决两国监管沟通问题,支付宝选择从菲律宾转账到香港,源于两国在监管层认可该操作方式。其次,不同国家银行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要选择合适的中间审批机构,如渣打银行。再次就是如何与收款方建立联系,对此蚂蚁金服早有准备,在前一年便入股“菲律宾支付宝”Gcash。因此,看似简单的流程优化,背后是为构建这个区块链系统所付出的大量工作。

2/ 知识产权保护

当下互联网生态里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严重,网络著作权官司纠纷频发,举证困难、维权成本过高等问题成为产权保护领域痛点。

区块链技术可通过时间戳(区块上的时间标记)、哈希算法(加密算法实现数据不可篡改)对作品进行确权,证明一段文字、视频、音频存在性、真实唯一性。一旦在区块链上被确权,作品的后续交易都可以被实时记录,文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可追踪,为司法取证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保障和结论性证据。

案例:2018年6月28日,全国首例区块链存证案在杭州互联网法院一审宣判,法院支持了原告采用区块链作为存证方式并认定了对应的侵权事实。

这是一个不复杂的著作权侵权案,原告发现被告未经授权在网站上转载其原创文章,原告在向法院举证侵权行为时,使用了区块链存证技术。原告在诉讼前通过第三方存证平台,对侵权网页进行了自动抓取及侵权页面的源码识别,并将该两项内容和调用日志等的压缩包,计算成哈希值上传至Factom区块链和比特币区块链(两个不同的区块链系统)中作为证据保存,并在起诉时作为证据向法院提交。

杭州互联网法院认为,对于采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进行存证固定的电子数据,应秉承开放、中立的态度进行个案分析认定。既不能因为区块链等技术本身属于当前新型复杂技术手段而排斥或者提高其认定标准,也不能因该技术具有难以篡改、删除的特点而降低认定标准,应根据电子数据的相关法律规定综合判断其证据效力。

该新闻发布后也引发一定争议,有人认为本案中电子证据的保存只通过第三方平台,尚未达到区块链可实现的多机构共享电子证据的程度,质疑其是否足够中立;也有人认为只是新闻炒作,因为网页快照技术同样可以保存侵权证据,不是只有区块链技术才能做到。

这也是区块链应用中经常会面临的问题:区块链技术是否是当下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抑或只是为了区块链概念而区块链。

3/ 智能合约

当今社会,执行合约需要耗费大量社会资源。比如,A、B两家公司签订合同,之后A违反合同条约,导致B产生损失。B想要向A索取补偿挽回损失就需要向法院起诉,就算B打官司赢了,判决书生效后,仍需要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包括立案,提供财产线索……整个流程下来,每个参与者都精力憔悴,尤其对于受害方B。

而智能合约为降低合约执行成本提供了解决方案。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 )是一种旨在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智能合约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可信交易,这些交易可追踪且不可逆转。简单来说,智能合约就是一段写在区块链上的代码,一旦某个事件触发合约中的条款,代码即自动执行。

理性认识区块链 三个案例看区块链如何应用

智能合约应用广泛,下面以房屋租赁为例来说明其工作原理。

案例:假设A把一套闲置的房子租给B,租金为1000元一个月,每月支付,租期为一年。指定租金必须从B的特定银行账户MB转到A的特定银行账户MA。而A的住屋门锁可通过互联网控制,其开锁密码Key每月生成一次。

应用智能合约后的流程如下:

(1)A与B提交合约构建申请给智能合约服务器,生成合约并由服务器发布到区块链生效。

(2)A将Key以及指定账户MA提供给智能合约服务器。

(3)B通过账户MB向智能合约服务器支付1000×12=12000元的资金作为抵押,或者B通过第三方机构的担保,仅向智能合约服务器支付少量资金。

(4)合约开始执行,智能合约服务器从B的抵押资金中扣除 1000元,发送到账户MA,并将Key发送到B,生成记录存入区块链。

(5)每个月智能合约都会定期检查,如果合约未到期,则继续重复步骤(4)的流程,生成记录存入区块链。

(6)整个过程受到第三方机构的监控,所有参与者、第三方机构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查询合约执行情况。

(7)租约到期后,智能合约服务器生成一条合约记录,标示合约终止并发布到区块链,合约执行即终止。

智能合约所谓的“智能”,在于合约的执行不依赖任何一方的合作。相比把拖欠房租的租客请出房子,一个“智能”的合约会直接将没有按时付款的租客锁在房子外面,降低租赁合约的执行成本。

智能合约基于规则并严格按照规则行事,对于合约约定后果的无条件执行是智能合约显得强大有力的原因,但同时也意味着完全交付机器信任后,合约的订立不能有任何模棱两可的空间。

区块链的真正魅力与此前区块链概念火爆的原因存在较大的错位。我们不能因为数字货币乱象,而把区块链技术看成洪水猛兽;同时也没必要将其捧上神坛,认为只要有区块链概念就是高大上的技术进步。除了技术本身,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在实体项目中的应用还需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区块链技术对原模式改进的利弊平衡;二是该种模式改进是否非区块链技术不可。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今年区块链概念大热,但真正能够落地的项目并不多。虽然受到国家战略级别的定位和积极推动,但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有待持续完善的市场状况并未改变。而区块链早期项目专业性强,ICO(首次代币发行)在国内定性为非法集资,投机炒作和诈骗活动频发,普通投资者对其技术原理和应用限制缺乏深刻认识情况下,更难以分辨李逵和李鬼。建议投资者无论对区块链的一级市场项目投资,或是二级市场主题投资,还是依靠专业投资机构和相关主题基金为主。

原创文章,作者:BlockCN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lockcnn.top/viewpoint/31547.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