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国家会计学院成立区块链与会计创新研究中心应对数字化转型

    目前,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正式对外宣布将要成立SNAI-CGMA-BakerTilly区块链与会计创新研究中心,未来将重点探寻区块链与会计行业融合的新思路。

    观点 2019年4月3日
  • 花旗退场,IBM 满志,稳定币会成为巨头的单机游戏吗?

    72 个国家/地区、47 类货币、44 种终端,1081 个交易对,是的,你没看错,这是近日 IBM 官宣稳定币最新进展时,给出的亮眼数据。

    观点 2019年4月3日
  • 杀熟时代,隐私币能保护我们的隐私吗?

    所谓“大数据杀熟”,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并依此获得利润最大化。例子:有网友自述,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特定酒店,朋友的账号显示只需300元,自己的账号则要380元。相同的房间,不同的价格,这算得上算法的“功劳”。通过深挖消费者过往消费甚至浏览记录,让算法洞悉消费者偏好,不少互联网平台清晰地知道消费者的“底牌”,于是就有了上述的看人下菜碟。

    观点 2019年4月2日
  • 去他的伪需求,欢迎进入区块链技术新时代

    区块链正在“入侵”你的日常生活。区块链正在“入侵”你的日常生活。超市里里的生鲜、大米多了一个溯源二维码;互助保险产品开始上链;当搭乘深圳地铁、深港出租车之际,你还可以用手机自助开具区块链电子发票。难逃“真香”定律的企业,同样正在被区块链攻陷。社交巨头 Facebook 近期频传研发加密货币的消息;曾三次炮轰比特币的摩根大通,也在今年宣布了发行数字货币 JPM coin 的消息。眼下,区块链人才招聘市场也正在回温。据一本区块链观察,区块链行业正在步入正轨,整个行业的关注重点,正在由“币价导向”转变为“产品、技术导向”。除此之外,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开始回归理性但仍无饱和。总之,所有的征兆指向一点,当数字货币的泡沫消减,技术与落地成为更热议的主题,大公司与实体企业频频向区块链抛来了橄榄枝,是时候抛弃偏见,拥抱区块链时代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问题是:区块链技术到底是不是个伪需求?实体企业如何正确解锁区块链的打开方式?一叶尚能知秋,在目前国内面向B端提供区块链解决方案的赛道上,相比起大多数为“术业有专攻” 的行业链与内部消化的巨头生态链,本文将以通用型区块链平台“迅雷链”为例,试图给出以上问题的答案。公益“上链”互联网陷入了信任危机,近期崭露头脚的互联网公益尤以为甚。互联网众筹平台因为缺乏监督与信息不对称,夸大信息以骗捐诈捐的现象常见报端;闲置品的公益化处理也屡屡出现问题,旧衣物回收的捐衣箱摇身变成衣料工厂;新兴的保险形式互助保险,虽然投保门槛低且廉价,但从受保人的角色转换成保险方,如何保证用户的互助资金不落入“集资黑箱”,也是一个人人自危的问题。而由于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区块链可以解决信任问题,完善问责机制。除了大家熟知的支付宝“相互宝”、腾讯“公益寻人链”以及京东溯源物资公益捐赠流程之外,目前一些其他的公益与保险项目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区块链技术。在迅雷链的案例中,就包括了壹基金、捂碳星球与汇保互助。壹基金中,为确保信息记录的安全公正,公益信息与灾害救助项目报告同步记录上链。公益流程中的相关信息,如捐赠项目、募集明细、资金流向、受助人反馈等,均被存放于迅雷链上,并且有条件地进行透明公开公示,方便社会监督。循环经济绿能科技中,“捂碳星球”通过快递为用户提供上门回收服务,并将 SaaS 回收系统与快递数据打通,记录用户的资源回收数据和环保行为,使衣物回收信息数据上链。上链之后,捂碳星球按 1:3.6 的比例给用户以 token 激励。在第二阶段,“捂碳星球”将再生资源供应链管理体系与智能合约结合,让社会和产业链各环节多方参与,形成从源头回收到资源化再生处理的整个流程的信息追溯。汇保互助也在 2019 年 2 月推出了国内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风险互助合约社区 Life Chain。所有的互助内容及条款、社区用户的账户记录、受助和资助记录等关键信息,均以智能合约保存在迅雷链上,永远不可删除和修改。一旦用户达到互助条件,通过审核即可自动生效获得资助。溯源成趋势除了公益之外,商品溯源也是信息上链的一大应用场景。目前来看,高净值与高安全需求商品的溯源需求更为急切,包括食品、药品、珠宝、酒和奢侈品溯源。今年 3 月,控制多个奢侈品牌的路易威登 LVMH 推出一个区块链溯源平台,该平台将提供奢侈品的真实性证明,从原产地的原材料一直追溯到销售点,再到二手货市场的全过程。基于迅雷链的汉江绿松石溯源项目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该项目中,绿松石的产地及雕刻加工各环节的流通过程公开记录在迅雷链上的公共账本上,从而建立其在互联网世界的唯一身份,且不可篡改。不同的是,上链信息还融入了文化特色,绿松石溯源系统同时加入了玉石相关文化故事,不仅吸引潜在文化爱好者,也增加了文化的传播节点。区块链+国家稀有矿产资源的保护,成功吸引了政府的关注。据最新动态,《十堰市绿松石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绿松石的防伪溯源中心。汉江网络也与十堰本地大学达成合作,将计划用一到两年的时间把绿松石溯源链写入到大学绿松石相关专业课程中,以培养从业者溯源链的使用习惯。另外,迅雷链另一溯源合作伙伴是专业的防伪溯源提供商“量子云码”,其合作伙伴囊括食品、美妆、药品等多个行业,不乏中粮、玫琳凯、修正等行业公司。目前,已部署迅雷链的量子云码已经落地哈尔滨优质稻米,扫一扫大米包装上的“量子云码”,消费者就可了解所购大米的品种、产地以及包装等全过程。如何提高产业链效率?信息上链只是第一步,如何将产业链中的其他环节纳入区块链生态,真正提高产业链效率,实现共赢才是第二步。如果某一个产业的整个产业链所有的环节,都能放到区块链上完成的话,那问题相对来说也就不那么难解决了。以版权行业为例,版权确权一旦完善,后续的版权交易、消费、维权与流转也均可通过区块链实现。但与传统版权作品相比,数字经济时代的版权作品易被人复制。大多数的数字版权作品,复制成本几乎为 0,除此之外,针对数字版权侵权行为的检测、取证与维权行为,也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如何提高数字经济版权行业的产业效率?迅雷链为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与广东南方新媒体提供的区块链解决方案是,基于联盟链构建的版权管理系统。以中国数字版权唯一标识(DCI)标准联盟链为例,该联盟链由迅雷链与中国版权中心合作提供,在 DCI 体系下,数字版权内容在完成版权登记后,可获得 DCI 码、DCI 标和作品登记证书(电子版)。作品登记证书(电子版)则采用了加密技术与电子签名技术,将权利人、作品名称、版权信息及 DCI 码等内容封装进版权证书内,以实现后续的版权查验需求。区块链的公开账簿模式,一方面给版权服务带来了更高的可信度;另一方面智能合约技术,也让版权交易变得更加灵活。与此同时,联盟链的形式中有限节点的参与,能够把产业链上的参与方纳入进来。然而,这一落地场景的难点在于,在当前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内容环境下,海量的内容与侵权行为的泛滥,给版权保护带来了挑战。为了满足海量版权信息处理需求、以及每秒上千条的最高瞬时爆发,迅雷链总工程师来鑫介绍,迅雷区块链技术利用“同构多链技术架构”,并改进了区域共识算法,以保证版权确权、交易在链上实现秒级确认。除此之外,DCI 标准联盟链还预留了一定的扩展性,未来可以在平台上实现链上扩展合约,并运行各种金融虚拟机。相比起版权交易中的一对一形式,更典型的例子是医疗健康数据在多方之间的流转。在基于迅雷链与迅雷链 TCFS 文件存储系统的基因项目 HGBC 中,个人用户的基因数据、运动、体检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健康数据被上链确权,之后进行确权,获得 token 奖励;其次,确权后的数据将会有两个方向的对接。一是参与到项目方(科研机构、药厂)的科研项目中,获取 token 收益。二是使用 token享受基于健康数据的服务或者购买基于基因数据的个性化解读服务,如基因检测报告、疾病风险评估、酒量大小等。在 HGBC 的愿景中,除了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把基因组数据所有权还给个人之外,更有潜力的场景是,能够构建以用户为核心,测序商、服务提供方、项目方参与的数据流转生态闭环。攫取新流量当上链与产业链打通,区块链通证系统中激励模式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在迅雷落地的案例中,除了信息上链,通证激励成为其亮点的还有这些 C 端服务商们。商场中随处可见的共享充电服务正在通过区块链找到新的盈利场景。在来电科技与迅雷链的合作中,用户浏览来电平台的广告可以获得“电客”作为奖励,用于兑换来电的共享充电服务。同时,用户浏览广告的行为数据将被记录在迅雷链上,不可篡改、可追溯,可确保广告主可以看到真实的投放效果。在区块链的激励作用下,用户、广告主、来电三方的积极性都将被调动起来,从而实现三方共赢的良性商业生态。此外,来电科技也加入了链克生态,链克用户也可以直接使用链克兑换来电的共享充电服务。通过平台 token,O2O 平台懒懒口袋想要把用户的吃穿玩乐链接了起来,寄希望于在线上流量见顶的背景下,降低获客成本,拉新留存。首先,用户产生的游戏数据与消费数据存储在迅雷链上产生 token,token 归用户所有,平台与商家均无权处置。玩家能从游戏中获得购物优惠或实体商品,用户也能从购物中获得游戏特权以及虚拟游戏道具,电商使人依赖,游戏制造用户黏性,通证刺激用户交易扩散,方便且动力足。而对于商户来说,用户资源池的共享,使得平台导流效果显著,比起此前大范围投放的传统营销,更为精准的社交营销性价比则显得更高;此外,服务质量好的商家在用户到店消费后获得贡献值,也有助于提升商户服务质量。在出行上,区块链也可找到一席之地。在阿尔法顺风车中,一方面,基于迅雷链搭建的系统可对车主身份与信用追踪溯源,做包括案底在内的背景调查,将客户投诉、故意抢单、取消订单等行为记录上链,识别有风险司机,用技术+风险控制来规避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为吸引司机入驻,阿尔法顺风车内置“工分” token 体系,车主可通过接单、在应用内购买车辆保养等方式获得,基于工分实现增值,使车主和乘客与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总之,在强组织、强关系的生态中,依靠薅羊毛的用户心理,通证体系正在成为不少新兴互联网 C 端产品寄希望于弯道超车的机会。风口的猪也要落地再回到文首的问题,区块链是不是伪需求?综上所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遭遇信任危机的互联网公益、到高净值奢侈品的防伪打假;从亟需提高效率的版权交易,到致力于解决数据孤岛的医疗健康体系;最后从解锁盈利新场景的共享充电服务,到积分激励的 O2O 平台,区块链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是,消灭信息不透明黑箱、将数据所有权还给个人、个人从数据所有权中真正得到利益、以及将各个数据孤岛实现价值互联等等。虽然人为因素难以解决,尤其是公益与互助关键的风控环节,即上链前判断申请互助的用户有无造假骗保,无法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但这并非否定其技术意义的全部理由。如果要总结什么样的实体企业更适合区块链,结合以上区块链“为实体经济降成本”、“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效率”、“构建诚信产业环境”的作用,不难反推出,高成本、低效率、环境不透明不诚信的实体企业均可考虑区块链的应用。以上迅雷链的合作项目,也仅仅是实体经济能够落地中的一小部分,并非全部,比如供应链金融、内容产业激励等,也是具备想象空间的落地场景。但需求带动开发,实体在解锁区块链的技术之际,也离不开真正懂技术的区块链服务商。当前区块链底层服务商不断涌现,为了吸引开发者与实体商户落地,包括一站式上链服务在内的开发者计划已“繁花遮人眼”,对于实体企业来说,只有在每一个行业和每一个方案中,去挖掘行业真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方案交给技术服务商便可大功告成。以迅雷链为例,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只需要负责应用(包括前端应用和后端管理平台)本身,以及应用后台和智能合约这三部分的开发工作就行,至于迅雷链和测试环境,以及链克口袋、服务端 SDK 等,是由迅雷链提供,开发者不用管,只管专注于应用开发即可。另外,对于刚接触区块链技术的开发者们,迅雷链也将为其提供小插件,通过将行业解决方案通过合约实现流程模板化,开发者只需据自身需求来选择套用,便可快速完成开发并部署;与此同时,迅雷链也将提供技术、成本、流量、投资一站式的扶持政策。“最好不要把区块链放在实验室里。”这是迅雷 CEO、网心科技 CEO 陈磊在去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发言,他说,当你把说一个技术放到实用当中,每天必须面对使用的压力,就会逼着你提升你的技术。提升不了用户就骂你,这是最有效的技术进步的方式。即使技术尚不完善,但技术永远在发展,进步永远来自于应用,只要有不断的需求涌进来,区块链落地实体的能力也必将不断精进。

    观点 2019年4月2日
  • 大数据杀熟时代,隐私币将是你的那根救命稻草

    大数据杀熟的时代,你的隐私被彻彻底底扒光了!如今,为消灭贪腐、洗钱等犯罪行为,中心化数字货币试图取代传统纸币,但与此同时,诸如微信、支付宝、美团等中心化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个人隐私视为…

    观点 2019年4月2日
  • 证券日报:应正视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的作用,不可过度解读

    据证券日报消息,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网发布公告,披露第一批共197个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值得注意的是,“备案编号”并不能看做是给区块链披上合法的“黄马甲”,应正确认识“备案编号”

    快讯 2019年4月2日
  • 证券时报:币圈自媒体≠区块链信息服务者

    今年2月15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开始实施,要求区块链服务提供者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填报备案信息。

    观点 2019年4月1日
  • 《经济学人》:比特币的缺陷使其不太可能迎来持久复苏

    3月28日,《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发布了一篇题为 “Flaws in Bitcoin make a lasting revival unlikely (比特币的缺陷使其不太可能迎来持久复苏)”的文章。文章的匿名作者以当前比特币等加密货币面临的三…

    观点 2019年4月1日
  • 首批区块链备案企业名单公布意味着什么?

    3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第一批境内197个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月15日《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以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依规组织开展备案审核工作。

    观点 2019年4月1日
  • 区块链是一场瘟疫,还是一次革命?

    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1月7日在其官网发布报告,公布了过去的一年中世界各国科学家搜索最多的热词排行榜,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癌症”、“区块链”和“大数据”。两年来,“癌症”一直占据首位。“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成为关注度提升最快的热词,而“区块链”首次上榜,就名列第二。

    观点 2019年4月1日
  • 李小加:区块链等技术等将有助于数据在不同主体间的大规模交易

    据新华财经深圳3月31日报道,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在2019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表示,5G时代将会出现新的交易所、新的交易模式。李小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海量数据,即便

    快讯 2019年3月31日
  • 币圈一日人间一年,“比特币第一人”的8年沉浮

    和所有新鲜事物一样,当比特币出现在中国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骨子里的温州人特质,让杨林科发现了蕴藏在比特币中的巨大商机。

    人物 2019年3月31日
  • 2000万美元损失!韩国交易所Bithumb遭内鬼盗窃

    作者 Liang CHE
    据韩国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Bithumb官方消息,其与周五遭到黑客入侵,有超过300万EOS(约1270万美元)和2000万XRP(约620万美元)的资产被盗。在一份官方声明中,Bithumb称所有被盗的加密货币都归Bithumb所有。该交易所表示,用户的资金在冷钱包的保护之中。

    观点 2019年3月31日
  • 首批区块链信息备案发布 BATJ中京东布局最广

    3月30日下午5点,网信办上线一则关于发布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的公告,共有197家公司上榜,其中不乏腾讯、壹账通、微众银行、爱奇艺、京东、百度、金山云、蚂蚁金服、华大基因、好未来等巨头或其子公司,此外还有哈希未来、布比、唯链、万向等区块链项目注册公司。

    观点 2019年3月31日
  • 网信办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公布,泛融科技在列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第一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北京泛融科技蜂巢链在列,获得首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编号。该备案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实施以来,国家网信办依法依规对区块链信息服务商

    快讯 2019年3月31日
  • 金融机构布局区块链银行最积极 区块链+供应链成主流落地场景

    近几年,区块链金融应用案例不断增多,涵盖了银行、证券、信托、征信和保险等多个领域。而银行是布局区块链金融最积极的机构。

    观点 2019年3月30日
  • 区块链从业者“暴富记”

    值得庆幸的是,就在加密货币行业的当下,仍有人步履不停,逐梦区块链。区块链领域工资高,似乎是圈内圈外的统一共识。从月薪 6 万挖编辑、记者,到月薪最高触及 10 万的工程师岗,区块链从业者曾被其他行业歆羡。事实上,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一度盛行在区块链公司内部的代币模式。无论是发行自己的代币,还是“项目跟投”“份额”等各项福利,加密货币市场好的时候,这些条件颇具诱惑性,但到了熊市,这些条件,有的反而成了公司死亡的“加速器”。在区块链公司领着超额福利的林浩,“凭空”收到公司代币的立军,以为加入躺赚游戏,最后本金却付之东流的李湘……这些主动或被动卷入这场“暴富游戏”的从业者,大部分已黯然离场。我们相信,总有人能成为暴富神话中的主角,但更多幻想落空的人,才是整个行业由盛转衰周期的见证者、亲历者。 “赚最多的时候有 30 倍” 去年年初,区块链还处在飞速膨胀阶段。分叉币叫嚣着取代比特币、币安刚冲进一线交易所的行列、Cboe 旗下子公司紧锣密鼓地推比特币 ETF……一切还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早就在币圈淘金的林浩,进了一家区块链公司,负责项目孵化。他告诉 31QU:“进公司不为其他,就是看中了老板的资源。”林浩提到的资源,指的是“优质区块链项目的份额”,而这几乎成为当时区块链公司吸引员工的“标配”。由于 ICO 已被认定为非法融资手段,很多区块链项目开始以新的面貌出现,此前的公开募资,变成了小范围圈子的游戏,而没有渠道的散户,就像没有门票的玩家。但成为区块链公司员工,就几乎等于拿到了入场券。由于公司不是在一线城市,林浩每个月的基本工资只有 4000 元。但林浩一点也不担心,因为进公司的时候,领导就承诺,这部分工资和公司福利比起来,“工资就是补贴”。事实确实如此。“当时我们都疯了,一个项目好几倍收益,谁能淡定?”林浩回忆,他印象最深的项目是一家国内交易所推出的平台币,“当时平台币很火,BNB、HT 价格都在高位,跟风的平台也很多,我们拿到的这个项目,有人最多赚了 30 倍,”当然了,赚了 30 倍的只是少数人的传说,他当时只吃了 8 倍,但已心满意足。只要同事赚钱了,他们就请客庆祝,地点在公司楼下,老板开的餐厅。币圈从不缺乏暴富故事。整个 2018 年,林浩接触了数十个区块链项目,全是老板拿回来的。“当时只要是公司推荐的项目,几乎都会有员工跟投。”林浩回忆,“和外面参差不齐的项目相比,公司筛选过的项目还算有保证,也没有代投费用。”但在 2018 年下半年熊市降临后,林浩所在的公司也没能脱险。前期老板拿回来的、让员工赚翻了的项目,开始暴跌。“我投的一个项目,上线时 2 毛,最高涨到 2 块,现在的价格是 1 分,这笔投资亏惨了。”林浩告诉 31QU。但林浩认为自己还算幸运的,因为他算了一笔账,虽然破发、归零的项目不少,但整体而言,自己还是赚钱的。但能保证盈亏平衡的员工只是少数,不少同事因“追高”而被深套。更严重的是,除了员工,老板还把拿来的项目份额,分给了部分 P2P 客户。他告诉 31QU,这些 P2P 客户后期损失惨重,“部分人叫嚷着维权,让我们老板退币”。团队代投,散户参与的情况并不少见,赚钱了还好,一旦项目破发,公司也很容易就陷入维权纠纷。“跟着公司投项目,最后是这样的结局,不怪公司。”因为公司破产,如今已重回自由职业的林浩说道。  “说好的福利,最后不了了之” 
    2018 年上半年,宣布应用或研发区块链技术的上市公司达数十家,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涉足区块链的消息传出,公司股价总会在短时间暴涨,区块链中概股一度涨幅超过 600%。区块链概念持续火热,互联网、科技公司也盘算着来分一杯羹。与林浩的经历不同,立军所在的公司并不敢明目张胆地代投。他告诉 31QU,公司原本是一家互联网游戏公司,在徐小平大声疾呼冲进区块链革命浪潮的那个春节,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也开始筹划进军区块链游戏。立军所在的公司并非独行者。2018 年上半年,包括腾讯、网易、百度在内的多家巨头,相继推出了区块链概念游戏。他告诉 31QU,和巨头们的谨慎尝试不同,公司在项目成型后,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发行项目 Token。“当时的区块链非常火,每天能听到各种代币暴涨暴跌的消息,公司发 Token 后,因为是自己的项目,知根知底,也不怕跑路,”因此,虽然公司没有明令让员工跟投,但很多同事都买了一部分。立军回忆到,项目上线后,市场反响挺不错,创始人也意气风发,合计着要大干一场。随之而来的,是水涨船高的公司福利。“当时我们的工资采取基本工资+福利的模式,发 Token 之后,原有工资不变,额外增加的是福利,这部分以公司代币来结算。”对于立军他们来说,工资不变,额外多了代币,当然是好事,“反正也没什么损失,没准儿还能涨起来呢。”不过,这种欣欣向荣的状态很快就被打破了。“从去年 8 月份开始,公司停掉了福利,说是攒到年底一起发。”立军告诉 31QU,但他听到的小道消息却是,因为代币跌的有点严重,部分员工开始反对收代币,“另外,行情变差了,今天发的币,明天可能就跌,公司也不敢这么玩。”等到了年底,公司当初意气风发时承诺的员工福利没结果,再然后,逐渐没了消息,“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代币都破发了,再发也没意思。”立军平静地说。  “公司保本,放心投吧。” 6 万月薪招记者、抢人大战、频繁的融资消息,让区块链成为 2018 年最热门的就业方向之一。去年 5 月,加入区块链公司的时候,老板并没有给李湘开出诱人的薪资,只是在提到附加条件时,老板暗示,公司后续会在内部推荐一些好的投资标的等福利。“现在想起来,加入公司时,行业其实已经隐有熊市的迹象。”李湘告诉 31QU,破发的项目越来越多,偶尔还能听到维权的消息。“当时老板推荐了一些区块链项目,不过我本身是个风险偏好极低的人,每天看着币价下跌、投资者维权的消息,也不敢轻举妄动。”但李湘的同事就没那么胆小了,坐她旁边的男同事,跟着老板投了好几个项目,“我估计着,本金得有好几万”。后来,项目的消息越来越少,公司开始传出新项目——量化基金。当时,很多被认为“赚钱利器”的 Token Fund 被爆出“收不回投资”,开始转型做量化,大家公认,投资区块链项目已经不能挣钱,但量化还行。就连摩根、高盛等大牌基金经理也组建了团队,发布了首只 BTC 量化基金。一时间,量化基金蔚然成风。“我们和美国一家顶级量化基金达成了合作,公司的人都可以以 LP(31QU注:Limited Partner, 有限合伙人)身份参与,资金由他们来帮咱们打理。”去年 10 月底,李湘的老板在周会上表示。“钱由华尔街的顶级基金管理,就算不赚也不会亏。”李湘这样认为,她从工资存款里凑了两万块,在交易所买了 6 个以太坊,打到了基金的钱包地址。第一个月的收益的确喜人,达到 30%,也就是说,仅仅一个月,基金就给李湘赚了 6000 块,“远超出我的预计。”李湘告诉31QU,当时大家很兴奋,感觉找到了新的投资大陆。好日子并没持续多久,“第二个月公布的收益是 20% ,我还没反应过来,是同事告诉我亏了。”李湘表示,因为项目是复投,第二个收益是负数。但整体还是赚的,李湘还是挺放心。等到第 3、4 个月,基金负责人却没有按时在微信群公布收益,直到群员主动@负责人,负责人才公布了收益,“由于这个月以太坊突然暴跌,即便我们尽快平仓,还是亏损了一部分。”这种扭捏的态度,让大家都开始怀疑了。“又过了 1 周,其中一位同事退出了项目,他要把币拿回来还给朋友——因为他入金的大部分币是借来的。”李湘回忆说,那时候市场已经恶化,以太坊价格从开始的 3 千元下跌到了 1 千 5 百元。很多人坚持不住了,相继退出了计划,连那位跟着老板投项目“可能赚了钱”的同事,也退出了群聊。不久后,老板在周会上表示,如果大家退出项目时,相对法币还亏钱的话,“我给大家补上。”后来,李湘退出了计划,6 个以太坊,最后返回 7 个;按金本位算,2 万元的投资,最终剩下  1 万多元。但李湘没好意思去找老板补差额:“因为退出的时候,我已经向老板递交了辞职信。”  “辛苦加班换来的币,归零了。” 和其他参加各种项目私募、二级市场交易的人不同,区块链公司的品牌负责人李宏与币圈离得有点远。据李宏介绍,他所在的公司是“技术范儿,重点在技术研发与应用落地”。进公司之前,他没听过比特币,更不了解加密货币。不过,他们公司的老总并不只有这家一家公司,仅加密货币交易所类,老板就参投了多家。
    李宏工位的对面就是其中一家交易所员工的办公区域,“听说 2016 年就已经运营了,还因为什么山寨币为人所知。”李宏告诉31QU,“每天都能听到客服给人打电话。”但币价的涨跌依然和李宏关系不大,虽然进公司将近半年,他没投资任何一种加密货币。但李宏和币圈的疏离,突然被打破了。去年 2 月,人事部门突然在公司群里发了一个公告,称公司将采用新的考核方式,各项考核被折算成积分,人事部门会依据积分多少,给员工提供一些福利。这项“福利”,就是各种 Token。“当时部门经常加班,也没加班费,如果公司出了制度,我们可以获益当然是好事。”李宏告诉31QU。果不其然,两个月后,公司人事负责人召集部门开小会,主要介绍了两个项目,一是老总投资那家交易所,另一个是公司深度合作的区块链项目。而员工福利,就是可以用积分换交易所的平台币,或者换这家项目的 Token“大家都说公司想模仿华为内部的‘虚拟股’。”李宏表示,反正员工积分也不能变现,不如投出去,“没准能赚一点。”李宏将自己全部的 3 万积分换成了项目代币。兑完积分的李宏就没再关注价格,只记得当时账户里的币折合人民币数量,“最多有 2 万元”。加密货币市场风云变幻,随着熊市来临,币价跌破发行价、归零的项目比比皆是。有数据统计,截至 2018 年 11 月,全球范围内还活跃的区块链项目不足 1700 个,这意味着有 98% 的区块链项目已经死亡,或者暂停进程。“去年年底,我登录交易所查看,发现交易所竟然暂停了那个币的交易。”李宏赶紧问同事,这才得知,早在 11 月份,平台就出了公告,让用户将币提到其他交易所,如今已不能在该平台操作。“可笑的是,我听同事底下说,老板投资的这个项目,已经暂停运营,官网也没人维护了。”李宏一度郁闷不已。“还是好好工作吧,这玩法实在不靠谱。”他表示如今自己已经看开,“就当没有过这笔钱。”从熊到牛,再从牛到熊,牛熊切换之间,这个光怪陆离的区块链行业,展现出来的员工浮世绘,或多或少,都代表了行业早期畸形、野蛮生长的状态。潮起潮落是自然规律,潮起涌动着跟风、暴富与希望,潮落时则布满了不甘和唏嘘。这场区块链革命浪潮,席卷了无数人,也让很多人经历了“暴富的幻想”,一旦热度消退,跟风而至的投机者们,也开始迅速退场。值得庆幸的是,就在加密货币行业的当下,仍有人步履不停,逐梦区块链。

    观点 2019年3月29日
  • 人民创投总经理赵亚辉:区块链实现拐点要完成4件事

    火星财经(微信:hxcj24h)一线报道,3月28日,由火星财经主办、共识实验室与VBLOCK联合主办的“POW'ER中国区块链贡献者年度峰会”在重庆举行,1000位行业嘉宾和150家区块链技术企业莅

    快讯 2019年3月28日
  • DApps的五大制胜关键

    中心化APP有六大劣势,而这正是DAPP需要解决的。DApps是区块链行业的重要板块之一,只有DApps真正大规模取代传统App并被普通用户所使用,区块链技术才真正走向落地。此次,应链捕手约稿,ArcBlock创始人兼CEO冒志鸿撰写了本文,并指出传统APP的五大优势、六大劣势以及DApps的五大制胜关键,干货颇多,相信会对各位读者深入了解DApps行业大有裨益。值得一提的是,ArcBlock旨在为DApps开发部署更便利的区块链服务网络,ABT Network公测版将于美国太平洋时间29日下午3点正式上线发布。我在《多数人只知道去中心化,却并不真正理解 DApps》一文中,从去中心化的确切含义、计算机软件应用发展历程的角度讨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应用。那么,去中心化应用具备哪些基本特征?或者说,有哪些要素才能构成去中心化应用?前不久「区块律动」有篇文章《DApp的竞争对手是App》写得不错——现在很多标榜着DApps的应用,只不是用了一点区块链的应用而已,和真正意义的「去中心化应用」相去甚远。目前这些应用不是因为今天区块链本身的局限性,就是因为粗制滥造,整体的用户体验糟糕无比,不少应用纯粹是博彩类的东西,根本没有实际价值。因此,最近这批伪DApps用户活跃度下降、发展趋势持续走低,并不令人惊讶。01
    DApps必须具备App的什么优势?DApps要为大家所接受,首先必须具备以下列举的今天常用应用的许多明显优势。免费人人都喜欢免费,尤其在一开始接触新应用的时候。目前基于区块链的DApps往往要用户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要有通证,例如以太的Gas fee,几乎任何操作都需要一小笔费用,而申请一个EOS账户也要钱。虽然这是一笔很小的钱,但这可能是妨碍用户进入的最大阻力,以及最糟糕的用户体验之一。通过免费的方式让用户体验应用的价值从而自然而然转化为付费用户,这是传统软件及互联网行业过去几十年行之有效的方法。快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从计算机和软件诞生以来, 「更快」、「更方便」一直是用户默认的第一体验。没想到现在的区块链给用户带来的却是「缓慢」和「无尽的等待」。因此,DApps要成为主流也必须提高性能,为用户带来更流畅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前一段时间区块链行业的「TPS大跃进」看似要解决性能问题,但实际上只是试图解决一部分问题,而整个应用更快的体验则要从多个维度同时提升。用户体验早期的软件、网站在设计和使用体验上曾经都很「反人类」,但最近十年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软件应用开发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让用户越来越依赖直觉反应动作来操作使用。而今天的DApps由于技术的限制以及处于行业早期,其用户体验往往无法与传统应用相提并论。用户端容易安装软件应用商店虽然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极大地推动软件的普及。如今购买和安装软件再也无需求助专业人员,任何人都能举手之劳、轻松搞定。而目前区块链和DApps,没有专业知识技能无法安装使用,这是导致DApps无法普及的一块拦路石。服务端容易部署随着最近十年来云计算服务发展,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让服务的部署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易于部署服务端对企业用户、大规模应用的普及非常重要。区块链应用如能得到大规模普及,必须和今天的云计算服务密切配合,让服务端的部署变得极为容易。目前各大云计算厂商的「可管理区块链(Managed Blockchain)」或「区块链即服务(BaaS)」基本都是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上述中心化应用具备的这些优势,是DApps必须追赶上来的入门条件。但是仅具备这些条件的DApps还不足以战胜传统App。02
    现今的App存在哪些用户痛点?首先我们得明白,「去中心化应用」应该不是为了「去中心化」而去做去中心化的设计,而是因为去中心化能给用户带来中心化所不具备的价值。在今天的技术架构上开发去中心化应用,会比中心化实现更难,因此必须在开始投入之前就考虑清楚去中心化带来的价值,及其可以取胜的要素。太多的账号,需要记忆大量的密码「用户为王」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一条军规,服务提供商以用户数量多而取胜,并且逐渐以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资料为价值。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收购常常用拥有多少用户账号和用户资料来作为估值的重要依据,这导致每家互联网企业更追求这样的产品和运营设计:尽可能掌控用户账号、攫取用户尽可能多的资料。这种设计给用户带来的最直观的麻烦就是登录使用各种应用服务就有无数个账号,每个账号都需要记忆储存单独的用户名和密码。大量的数据失窃为什么已成熟的数据加密方法体系在这些互联网应用服务不能奏效呢?原因是用户数据在这些中心化平台的传统设计里并不属于用户。因此,一旦系统出现安全漏洞被攻击者突破,大量的数据基本被黑客毫无保留地获取。如果用户数据可以真正属于用户,现在的加密算法完全可以用来生成用户密钥对这些数据加密。这样的话,即使系统数据被攻击泄漏,黑客获得的也只是加密的数据;哪怕黑客截获系统本身的数据,这些数据也和用户的数据、用户的身份隔离。隐私危机当每个应用都把应用的数据和用户建立了对应关系,并且尽量收集到了详细的用户资料,用户隐私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问题。一些服务的数据本来不存在太多的隐私问题,但由于目前互联网行业获取用户的套路作风使得这些数据和用户数据相关联才导致隐私问题。例如,搜索引擎分析用户的搜索习惯,如果这些用户资料完全匿名,那么这些搜索可能不会带来隐私问题。审查和封锁这可能是让今天的互联网用户越来越不满的问题。更可怕的是现在的互联网封锁可能不仅来自权力机构,还来自越来越垄断的互联网服务商出于竞争私利进行封锁或越位的审查。例如Facebook曾经利用AI算法审查封杀用户各种照片和内容,连著名的二战时期的新闻都被「误杀」。运营者关闭服务很多时候让用户伤感的是,自己喜欢的服务只是因为服务方本身经营难以为继,每天眼睁睁看着不同的服务关闭消失。对于某些服务,用户的数据(例如照片、日志、生活中的回忆等)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即便某些服务让用户在关闭之前有一段时间可以保存自己的数据,往往用户也只是获得一些原始的备份,再也无法继续拥有原来的服务。同质化、不互通的同类应用移动设备让这些同质化应用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主要因为移动设备从用户体验上通过统一通知(Push Notification)的形态,并让App切换变得足够轻量快速。从iOS的一系列产品,从News stand、TV等iOS 内置App的理念,可以看到苹果公司试图在改进用户在互不相通的同类应用切换的体验。03
    DApps的五个制胜要点上述这些中心化应用的用户痛点,DApps充分利用去中心化的特性和方式去解决,就有可能获得用户的青睐。去中心应用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就有机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在用户体验、隐私、安全性等方面取胜,超越传统的中心化应用。去中心化应用应该首先支持去中心化的用户身份去中心化身份是一种数字世界的自主身份,对应着现实世界中的「天赋人权」: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权益并不需要任何中心化机构的背书和证明。W3C建议的DID(去中心化ID)标准正是这样的一种个人自主数字身份。而在越来越中心化垄断的互联网世界里,本属于用户自己的ID和数据却「逆行倒施」地被Facebook等大公司垄断滥用,这些超级垄断平台泄露滥用用户数据的丑闻也唤醒了大众对数字隐私和个人身份的重新正视。因此支持DID的去中心化应用,在个人隐私、自主身份等方面会获得大量用户的共鸣和接受。现在也有一些平台声称采用「去中心化ID」,但是你使用时仍然需要向此平台去 「申请」,可能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ID。任何需要你先注册一个用户ID、登记某个Passport之类的才可以使用DApps,可能都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的自主ID。去中心化应用如果充分支持个人自主ID,那么不但对用户而言是一种价值,而且也能够团结更多其他的DApps形成联盟。在互联网思维下,每个应用都试图「争夺」用户,因此很难形成真正意义的合作,而对于支持DID的各个DApps都尊重用户ID属于用户这个基本原则,则不存在抢夺用户的问题,更容易形成联盟和合作。去中心化应用应该充分支持用户的数据可迁移性任何去中心化应用的用户数据都应该完全属于用户自己,因此用户可以自由地转移。而实现用户数据可迁移的前提是去中心化用户身份的普及。用户可以自主许可或撤销平台应用对自己数据的访问和使用,就不会绑定在任何一家服务商上。而用户的数据可以被用户自由授权给任何自己愿意提供的服务又可以催生新服务的发展。创新的服务由于可以在用户授权下获得完善的数据,就不需要从头开始,反而有后发制人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变成服务能力和质量的比拼,而不是谁套牢锁定用户数量更多的竞争。数据可迁移(Data Portability)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用户所期待的功能,但在过去由于技术、法律、用户普遍认知水平等诸多原因而一直未能获得长足发展。DApps恰恰可以借助目前大众普遍批评警惕大公司侵害用户数据权利的情势,乘势而起,在数据可迁移的基础上提供优质的服务,从理念到服务质量上战胜传统应用。去中心化应用充分利用数字资产的优势作为和区块链密切成长在一起的DApps充分使用数字资产的优势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何为「充分利用数字资产优势」?并不是发行一个数字货币就充分利用了,现在很多区块链应用,为发币而发币,发了很多根本不必要的通证或币,不但没有利用其优势,反而给用户体验造成伤害。除了作为支付手段,其实数字货币还有更多可以被DApps利用的地方。例如,一个电商服务,除了支付,数字货币还可以用来打造用户积分体系,用数字资产来建立用户等级、信用等,还可以用数字资产来直接表征商品。当商品用数字资产来表征后,可以带来一系列优势,例如可以更有效地和第三方物流系统来集成。去中心化应用必须建立在开放协议之下去中心化应用最需要的是开放协议,而未必是开放源代码。有时候开源是一种商业模式,开放源代码不等于开放协议和标准, 尤其开源对最终用户未必直接提供价值,有时反而为恶意分叉和攻击留了口子。开放协议意味着只要大家遵循相同的协议就可以互联互通,互联网的成功建立在一系列的开放标准协议基础之上,开源运动让技术发展高歌猛进,但是归根结底互联网成功的根源在于开放协议,这使得各种各样的设备、网络、服务和应用能够互相无缝连接起来。建立并遵循开放协议,也使得商业的分工更容易完成。DApps应该出现众多App可以互相分工协助的情况,而不是像传统的App一样,每一个都是大而全的应用,而每个应用又大部分雷同。我们从苹果一系列iOS产品,如Wallet,Home,TV,以及最新推出的News+都可以看到这个趋势,我们并不需要一大堆类似的app,而是需要可选择一个支持多个服务的最好的去中心化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DApps必然会出现一系列垂直细分,在每个垂直领域可能会有若干个选择,而每个选择都可以支持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服务。去中心化应用必须安装部署非常容易去中心化应用的安装部署是否简单容易,其重要性经常会被大家所忽视,而且这也是过去十几年来传统中心化应用胜出的一个重要原因,简单快捷的东西常常会赢得用户。一些去中心化应用,例如Mastodon(猛犸象)这个去中心化社交网络, 这可能是目前去中心社交应用中用户数量最多的一个,但是用户如果想去安装自己的一个节点,会迅速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步骤,没有基本的网络、系统管理甚至开发经验,根本没有办法去成功安装起来。由于去中心化应用不同于中心化服务, 往往需要很多用户参与到网络和节点的建设之中。 因此,要想让去中心化应用能够普及就必须让其安装部署非常快捷,通常一个好的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应该帮助开发者来做到这些,而不需要开发者来考虑这些问题。总之,去中心化应用(DApps)并不是开创一片无人竞争的蓝海,而是必须首先和「旧世界」的中心化应用同场竞技,并战而胜之。用户并不会因为是否「去中心化」而去使用一个应用,而是因为这个应用对他是否有价值才会使用,去中心化是DApps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观点 2019年3月28日
  • 幂度发起人朱波:互联网初期亏的钱比区块链更多

    火星财经(微信:hxcj24h)一线报道,3月28日,由火星财经主办、共识实验室与VBLOCK联合主办的“POW'ER中国区块链贡献者年度峰会”在重庆举行,1000位行业嘉宾和150家区块链技术企业莅

    快讯 2019年3月28日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