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关系
-
观点:区块链外在牵引与数字文化产业内在发展需求推进区块链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应用
据人民论坛网消息,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系教授解学芳发表分析文章《区块链与数字文化产业变革的内外部向度》。文章中表示,区块链看似是生产力,但其作为去中心化的自组织更具有新兴生产关系的特点。区块链技术的演进带来系统与程序设计理念的变革,推动消费者、企业与资本之间分配关系与信任关系的重构,并以社区自治为核心组织关系颠覆现有商业组织模式。文章还提到,区块链在文化类金融产品、数字文化贸易等方面也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有望在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跨境支付、贸易结算、衍生品合约的买卖等点对点交易方面发挥作用。区块链技术的外在牵引与数字文化产业的内在发展需求,正协同推进区块链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大放光彩。
-
人民网:全新信任机制推进协作共识,“区块链+”推动产业升级
1月20日,人民网发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人民在线推出版权保护“人民方案”》文章,当前,以5G、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不断推动着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升级。云计算、人工智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大数据让生产资料分发更高效,而区块链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随着区块链行业的纵深发展,区块链已经从最初主要在底层平台上的探索萌芽阶段,发展到不断应用于医疗、金融、民生、政务、版权等领域,并赋能更广泛的实体经济,逐步成为整个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未来,以“区块链+”模式赋能实体产业,推动区块链与产业融合,加速推进产业区块链建设,将成为块链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
中山大学余向阳:区块链技术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据大洋网消息,1月18日,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向阳在一场讲座中表示,区块链是一种为数据发放“身份证”的新技术,其目的在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他将改变人与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生产关系。尽管区块链技术方兴未艾。但尽快解决驱动数据可信度的问题,对于建立数据时代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越来越依靠数字驱动技术的背景下,发展区块链技术来保证数据可信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杨东:区块链的优势在于能改造和提升旧的生产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区块链与监管科技实验室主任教授杨东表示,2019年,区块链产业的发展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区块链应当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实体经济,产生社会价值。当前,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数字政府、智能制造、可信司法、供应链管理、社会民生建设等多个领域。在所有技术中,区块链比起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其他技术,它的关键优势在于能够改造和提升旧的生产关系,成为数字经济下的“基础设施”。(光明网)
-
唐斯斯:区块链通过新的信任机制实现从“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转变
据人民日报无线新媒体报道,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副处长唐斯斯认为,区块链通过新的信任机制改变了连接方式,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为不同参与主体间、不同行业的可信数据交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从“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转变。她介绍,区块链服务网络发展情况是跨公网、跨地域、跨机构的全国性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平台,具有安全可控可监管、完全自主创新、开放包容可持续等特点,能大幅降低区块链开发、部署、运维、互通和监管成本,将促进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
-
中国信通院:区块链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数据确权难等“先天病”
12月10日,中国信通院发布了《大数据白皮书(2019)》。白皮书指出,大数据与 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日益紧密。特别是区块链技术,一方面区块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数据确权难、数据孤岛严重、数据垄断等“先天病”,另一方面隐私计算技术等大数据技术也反过来促进了区块链技术的完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数字经济正向着更加互信、共享、均衡的方向发展,数据的“生产关系”正在进一步重塑。
-
中国银保监会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正局级监事陈伟钢:数字化已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础
金色财经现场报道,12月6日,由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海南生态软件园及火币中国承办的“海南自贸港数字经济和区块链国际合作论坛”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中国银保监会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正局级监事陈伟钢做出题为“数字金融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主题演讲,对于数字金融,他说明三点,其一,数字化已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础,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二,数字化有无限的空间,数据就是效率、金钱、风控、希望;其三,数字化在金融领域大有可为,以去物理化、去人工化、去中介化为中心的“新三化”冲击银行的“旧三化”。同时,陈伟钢还表示,数字化首先在银行落地,推动银行转型,数字金融盘活转换动能,大数据是生产资料,人工智能是生产力,区块链是生产关系。
-
监管来临是崩盘前兆,“链改”能绝处逢生?
“链改”的核心,也就是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