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
-
人民法院报:区块链司法应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上链数据资源本身的真实性
《人民法院报》发文表示,区块链司法应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上链数据资源本身的真实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上链前期统筹包括司法资源在内的矛盾纠纷解决资源配置,根据实践对存证可信性的要求,启动全链条存证,意即:人民法院等矛盾纠纷解决主体共同上线联盟链,作为确保数据不被篡改的一方而存在。在解决纠纷方面,可以由第三方解决的问题无需人民法院过早介入。
-
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在京召开,将建设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
据法制日报消息,1月18日,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加快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深化“移动微法院”建设和应用试点工作,让当事人和法官充分感受“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便利。要以建设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攻关和应用场景落地,形成全国统一的人民法院区块链应用体系。要加强互联网法治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为世界互联网法治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
周强: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攻关和应用场景落地,形成统一的人民法院区块链应用体系
1月18日,记者从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获悉,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将落实法律适用分歧解决机制实施办法,从制度和机制层面推动解决裁判尺度问题。在智慧法院建设方面,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提出,要以电子卷宗深度应用为抓手,全面推广庭审语音识别、文书智能纠错、类案强制检索等应用,努力攻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一批关键技术,持续深化智慧审判建设。要以建设人民法院区块链统一平台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攻关和应用场景落地,形成全国统一的人民法院区块链应用体系。(新京报)
-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应用
1月1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沙闻麟代表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应用,新建繁简分流、制式文书生成、执行辅助等系统,为审判执行工作提供有力信息化支撑。(人民网)
-
浙江法院上线“e键智能送达”,送达全流程通过区块链技术上链存证
1月8日,“e键智能送达”系统在浙江全省法院上线,该系统由AI法官助理“小智”依托浙江法院办案办公平台自主完成送达任务。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处处长陈增宝介绍,送达全流程通过区块链技术上链存证。
-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聚焦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开发应用,推进全面建设智慧法院向纵深发展
12月31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实验室建成启用,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参观实验室并讲话。周强强调,要以智慧法院实验室建成启用为契机,坚持“大数据、大格局、大服务”理念,聚焦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开发应用,推进全面建设智慧法院向纵深发展,为全球司法贡献中国智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坚持科技创新,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科技成果,不断拓展数据资源,持续更新技术功能,加强智能化开发应用,提升集成服务能力,把实验室建成信息技术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和人民法院信息化技术创新的重要孵化器。(新浪司法)
-
中国证券报:杨永兴称徐明星方面并未接受相关起诉函件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对杨永兴与OKEx交易所的数字货币账户争议事件,杨永兴表示,已经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起诉OK方面。10月22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已经立案。记者了解到的最新进展是,杨永兴表示,徐明星方面并未接受相关起诉函件。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必须等待一定期限后,被告方才算正式接受起诉书。12月初,杨永兴选择赴北京相关金融监管部门举报投诉,按照规定程序在一定期限内将有反馈,他也在静待结果。12月底,记者联系OK相关品牌人员时得到回应称,事情暂无最新进展。同时记者也再次联系了杨永兴,他最新回复的信息表示:“诉讼进行中。已经举报,也在进行中。”
-
最高法:区块链适用于「微博短信」作为民事诉讼电子证据规则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补充、完善电子数据范围的规定,明确电子数据包括下列信息、电子文件:网页、博客、微博客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文档、图片、音频、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其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表示,要准确把握电子数据规则的适用,认真研究区块链等新技术对证据的调查、认定和采信的影响,密切关注新的信息技术对民事审判工作的影响,加强对电子数据规则适用的研究,积极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案件事实查明精准度的方式、方法,以新的技术进步为契机,不断提高民事审判的能力和水平。
-
最高法:保障临港新片区国际互联网数字跨境安全,促进区块链等技术运用
财联社消息,《关于人民法院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提出,为保障新片区实施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人民法院要密切关注新片区建设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通过司法裁判推动发展跨境数字贸易,支持建立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的兴起。为保障新片区国际互联网数字跨境安全,人民法院要加大对专利、版权、企业商业秘密等权利及数据的司法保护力度,促进5G、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新片区建立数据安全管理机制、开展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提供司法保障。
-
广西贺州“U宝币”特大虚拟货币传销案宣判,涉案资金高达11.7亿元
据中新网广西消息,12月24日,广西贺州市钟山县人民法院开庭宣判了“U宝币”特大虚拟货币传销案。法院审理查明,2018年1月,王逸凡、滕肖等人,利用刘凯、滕肖等人创建“U宝”平台,依托优联万家公司进行公司化运作,发行虚拟货币U宝币,以推销“U宝币”为名,组织、领导参加者以购买“U宝币”的方式获得加入资格,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经鉴定,至案发时,会员购买U宝币等的涉案资金高达11.7亿余元。公安机关扣押、冻结涉案公司账户15个,个人账户188个,扣押、冻结涉案金额高达2亿余元。审判结果显示,主犯王逸凡因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被钟山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万元。
-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加强对区块链等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成果的司法保护
据吉林日报报道,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服务企业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法治环境的十项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集成电路、清洁能源等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成果,以及制造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完善符合知识产权案件特点的诉讼证据规则,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成本,健全体现知识产权价值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
-
招商银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周天虹:稳定币和DeFi值得关注,公链应用具有独特价值
火星财经APP(微信:hxcj24h)一线报道,12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支持的“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深圳开幕。会上,招商银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周天虹发表题为《区块链应用发展的方向和思考》的演讲。他表示,区块链本质是一种应用型技术,在存证、信息共享、供应链金融等很多领域都很适用。他解释称,比如在存证领域,多方分布存储、链上数据难以篡改、数据权属等特性能够解决业务流程长、存证成本高、证据易丢失、举证复杂的问题。“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建立了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生真是版权协会建立了E证链、深圳税务局也拓展了区块链电子发票等应用场景。国税总局已经准备在全国复制区块链电子发票的模式。”
-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主任:互联网法院将积极研究应对区块链等技术对司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主任胡仕浩表示,在前沿科技融合应用方面,互联网法院将积极研究应对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技术对司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大研发力度,找准应用场景、回应现实需求;在司法模式创新方面,将深化完善在线一站式多元纠纷、异步审理、在线示范性诉讼等新型纠纷化解模式;在规则探索方面,互联网法院受理案件范围将更加集中于互联网特性突出的新类型、新样态互联网纠纷,向“专”而“精”方向发展,更好的确立互联网司法规则,促进网络空间治理。
-
最高院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
据上证报消息,最高人民法院在浙江乌镇召开《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这是中国法院发布的首部互联网司法白皮书。白皮书介绍,各地法院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司法中的深度应用。在区块链领域,最高人民法院已建设“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完成超过1.94亿条数据上链存证固证,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存储、防篡改的特点,有效保障证据的真实性,极大减轻法官认定证据的难度。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首部互联网司法白皮书:各地法院广泛运用区块链等前沿科技
白皮书介绍,各地法院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司法中的深度应用。